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既体现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风貌品格等精神层面,也熔铸于制度机制、遗迹遗存、文化艺术等具体形态之中。红色文化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毙率贝抡鞒蹋灾泄较执嫱平抗ㄉ?、民族复兴伟业需要更好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丰富内涵,推动其创新发展,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让红色文化激扬出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特有的优势资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和资源支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要接续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引擎。
我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革命文物?;だ闷?7个,如何用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だ煤酶锩奈铮俊肮埠凸±骸苯魅鸾鸫葱禄萍忧扛锩奈锉;だ?,积极探索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精研展陈讲解,促进馆校合作。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与当地多所学校共建、共创、共育,每逢节假日,瑞金的革命旧址都有“红领巾讲解员”为观众讲解,纪念馆也派出讲解员到乡镇中小学开展活动,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ず谩⒃擞煤煤焐试?,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蕴含着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增强信仰、信念、信心,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家学者讲解、青年学生互动,生动讲述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武汉“红巷里的思政课”依托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馆藏文物资源讲好革命纪念馆里的思政课。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陈列,以物证史、以文化人,让走进革命纪念馆的观众接受思想洗礼。
一件件革命文物,无声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是激扬奋进力量的深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在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红色旅游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规模持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明确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渠道,高校必须把用好红色资源和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中不断夯实育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是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中淬炼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红色血脉百年传承的遗传因子和永葆先进性本色的生命密码,是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底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初心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故事宣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于确保中国共产党血脉永续、革命传统精神永存、红色江山根基永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其教育意义深远、传承意义重大。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红色文化发展。现如今,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产生强烈冲击的同时,也为红色文化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媒体环境下,主动搭乘新媒体技术快车,运用短视频诠释与传播红色文化,是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提升传播效率、扩大传播影响范围的有效方法。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优势,在网络空间中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能,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旅游报》社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458号 京ICP备05019093号-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许可证:1012017007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168056